全国服务热线:0755-26993877

【48812】二十大代表風采丨路生梅:在黨和群眾需求的当地紮根

发布时间:2024-05-27 02:22:26作者:倍加福传感器

  路生梅在陜西佳縣公民醫院“路生梅診室”為患兒診斷病况(2022年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一大早,78歲的路生梅就在佳縣公民醫院的診室中繁忙起來,耐心肠問診,認真開處方,安撫哭鬧的患兒,叮囑家長各種留意事項……儘管已年近八旬,作為一名兒科醫生,路生梅每週的三次義診依然雷打不動。“患者需求我,我身體還很健康,還能繼續為他們服務。”她説。因為“被需求”,路生梅在陜北紮下了根,一待便是半個多世紀。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學畢業後隻身來到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從醫。佳縣位於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接壤處,溝壑縱橫、環境惡劣。當地醫療條件非常落後,兩排墻皮脫落的舊窯洞便是縣醫院。看到這裡群眾缺醫少藥,路生梅許下承諾——“為黨作业50年,為佳縣公民服務50年”。

  路生梅的專業是兒科學,可是那時的佳縣醫院沒有分科。為了不讓患者绝望,路生梅在作业之餘抓緊全部時間和機會學習各种醫學知識。白日坐診、出診,夜晚在油燈下看書、記筆記成為她日子的常態。

  在陜西佳縣店鎮賀家溝村農家窯洞裏,路生梅(左)跪坐在土炕上為癱瘓不起的乡民喬愛芬義診(2021年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除了內外科、兒科,我還學會了婦産科、皮膚科技術。不少老鄉習慣看中醫,我又自學了針灸。”就這樣,“準專科醫生”變成了“十八般武藝皆通”的全科醫生。

  陜北地區山連山、溝套溝,過去交通不發達,許多群眾就醫不方便。為了讓群眾能及時治病,路生梅常常需求出診。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路生梅跟著老鄉到離城十幾裏的崔家畔出診。當時她穿的是北京帶來的塑膠底棉鞋,在雪地裏走幾步就摔一跤。老鄉看著實在不忍,勸路生梅回去,説他隔天背孩子再來醫院就診。路生梅沒有答應,繼續往前走,在臨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干脆就半躺著滑了下去,到了患者家裏時幾乎變成了一個泥人。

  “當時心裏只想著有個孩子還在等著我,時間便是生命,我必須前行。”路生梅説,經診斷,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裏竟有5個類似症狀的孩子,她一連搶救了三個孩子。為避免病况延伸,路生梅在村裏人的幫助下把5個病兒会集在一起治療,不到一週,一切的孩子都痊癒了。

  1983年,佳縣公民醫院首設兒科,路生梅成為首任兒科主任。多年來,不是沒有機會去條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卻從沒想過離開。她紮根黃土高原54年,不僅為眾多患者免除苦楚,還努力於进步當地醫療水準。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依然選擇在佳縣為患者免費義診。“國家已經給了我退休工資,我不缺錢,不能再拿另一份錢。”她説。除了在佳縣公民醫院、佳縣中醫院輪流坐診,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患者白日上班,下班才會到府諮詢,路大夫也尽心招待。

  路生梅(左二)在陜西佳縣佳州大街淩雲社區義診時,張宇旋親密擁抱她(2021年1月17日攝)。張宇旋的媽媽(右一)、奶奶(左一)都曾讓路生梅看過病。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縣兒科的“定海神針”。“醫生們遇上什麼扎手的問題,都會找路大夫諮詢。有時候遇到疑難雜症,我們還會把患者帶到路醫生家裏去。一方面儘快給患者解決問題,一方面我們也及時學習,路醫生從不推辭。”佳縣公民醫院現任兒科主任武艷説,“老話説見賢思齊,有路醫生這樣的榜樣、這樣的老師,我們就有决心,有力气。”

  路生梅説,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自己在激動之餘還有一絲忐忑,“我會以此次任务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进步个人的業務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回報社會,回報我们對我的認可。”

  答复:牛郎織女雕塑究竟花費多少錢,线多萬嗎?工程招標過程是否規範,網友質疑的未招標就開工、...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題:讀懂中國經濟須丢掉“灰色濾鏡”新華社記者樊宇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題:唱衰中國,只會在事實面前反覆受阻 新華社記者許蘇培樊宇 美國總統拜登當地時間1...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的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招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的1891億美元。今年在全球外...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題:做抗洪救災重建家園的主人新華社記者王立彬當前,京津冀黑吉等省市廣大幹部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