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十二五”科学技术工作概述: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理工大学迈进

发布时间:2024-06-01 07:48:52作者:倍加福传感器

  统筹“双一流”大学建设,夯实科研基石,除了继续加强国防特色之外,还应着眼于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的基础,是学校科学技术工作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学校大力鼓励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发展新兴交叉领域,通过独树一帜的“特立论坛”,不断凝练面向未来的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在光电技术与系统、能源科学、制造与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科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前瞻性成果

  “十二五”期间,北理工推动光学工程领域从军用光学发展成为学科融合交叉的学科,形成由一批国内外知名教授和杰出学者组成的学术梯队,建成一批高端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以光学成像、增强现实和超精密光学设计检测技术为代表的稳定学科方向,成为中国超精密光学、光学成像领域的领跑者。北理工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激光差动共焦层析定焦新原理,开创激光共焦干涉原件参数测量先河,解决激光核聚变关键器件、极紫外光刻机物镜原件等方面10余年的测量难题;在支持多人协作的背面投影显示、自然材质复杂几何表面投影显示及可支持探入式交互的真三维显示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中国科技馆、军事博物馆、总医院等。相关成果获2014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北理工超前布局微纳制造和微纳光子学等学科,针对超快激光微纳制造中的机理、方法及新材料制备展开了十余年的持续基础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超快激光微纳制造新方法被国家某重大专项采用,形成了新型光纤微传感器等一批成果。另一个方面,超快激光微纳制造也直接用于不同维度石墨烯功能新材料的合成,推动北理工建设石墨烯技术产学研平台。相关成果获201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绿色能源领域,北理工从1992年开始致力于二次电池及关键材料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工作。提出多电子反应新原理,发明了锂储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打破国外专利垄断,实现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设计研制出我国第一条镍氢电池自动化示范生产线;提高了锂离子电池在制造、使用等方面的安全可靠性和能量、功率、温度适应性等性能,有关技术已经成功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益,为未来国家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该领域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为我国二次电池与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传统的理工科类研究,近年来学校在国家重大政策、产业等方面也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社科类研究成果。北理工在能源经济系统建模、能源经济与能源安全、能源金融与能源市场、碳减排与气候政策,凝聚了一批优秀青年学者,自2012年起连续发布的《中国能源报告》,已经在国内能源研究领域形成重要影响,提交的多份专报信息被政府采用,为国家能源与气候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政策、转基因技术经济影响及政策方面研究,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2015年,学校通过国家基金委提交的政策咨询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发布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文献分析研究成果被澎湃新闻网评为2015年十大转基因事件的第二件大事;积极参加多项国家科技战略与政策的研究、评估和制定,如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期执行情况评估工作,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科学基金资助与绩效国际评估”,主持起草《“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科研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规划》等。另外,北理工每年均发布《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报告翔实、全面、客观、多角度反映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况,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决定依据和公众了解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来源,并且是研究生教育质量领域的权威报告。2016年初,北理工研究团队发布《2015中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涵盖了社会责任治理、员工责任、消费者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社区责任、食品安全与质量七个一级指标,并研究分析了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也成为该领域一份很重要的研究成果。

  北理工始终重视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科研成果的溢出效应,不断巩固军工科学技术合作,热情参加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发展。

  北理工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针对科研成果数量多、技术门槛高,很难集中在一个企业转化的难题,学校依照国家政策,尝试组建学科性公司,有效化解学科发展人力资源瓶颈,形成科研投资平台、科研实验平台,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这里面的典型代表。该公司依托学校雷达信息技术优势,在新体制雷达领域先后研发了边坡雷达、探虫雷达、机场异物检测雷达、探墙雷达等,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北理工瞄准军民融合发展的策略,推动军民领域科学技术合作协同发展,将一大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理工属于较早开展军民两用机器人研究的高校。立足原有学科优势,北理工实现了智能机器人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飞跃发展,所研制的汇童系列仿人机器人,通过五代技术发展,实现了无外接电缆独立行走、具有全身运动能力和面部表情高仿真,并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打破国外对高端机器人产业技术的垄断。获2015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5年“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北京市首批建设的高精尖创新中心,体现了北理工在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实力,成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机器人技术中心,代表成果有机器人乒乓球对打、乐器演奏和仿人型机器人等。2015年北理工与海尔、华为联手打造的国内首款家庭服务机器人,引发社会关注。

  北京市电动车协同创新中心,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工程任务后,将服务领域从商用车领域拓展至专用车和乘用车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技术和产品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多个重点城市和北京APEC等重大活动中得到批量应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相关成果还输出到欧盟,提高了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地位。该方面的技术先后获得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北理工火工烟火技术依托学校火炸药学科雄厚的科研优势,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自八十年代起开始自拟项目、自定技术标准,在国内较早开始研发新型环保、安全民用烟花。多年来所研制的冷(低温)烟花、无烟无污染烟花、无硫安全环保黑火药等多项技术,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60周年国庆、广州亚运会和2014北京APEC会议。研究成果获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特等奖。

  当前,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是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命题,是使命,也是责任。作为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服务国家需求一直是北理工不变的精神追求,为国不计得失,虽默默无闻,却孕育不凡之力。

  作为一所国防特色鲜明的理工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将一如既往地以国家利益为最大利益,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在每个时代抖擞精神,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