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755-26993877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2020年中国工业传感器市场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4-06-10 17:36:21作者:新闻中心

  近年来工业传感器从始至终保持着较高增长率,但在2019年整体市场呈现出增幅下滑。MIR睿工业长期关注传感器市场,依托丰富的市场分析经验,于近期推出《2020年中国工业传感器市场年度报告》,对去年市场进行总结,并预测未来发展状况,以下为报告内容摘要。

  在传感器整体市场增幅下降的背景下,仍存在亮点及机会。其中光电及接近开关等技术门槛较低的产品,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部分客户将设备成本的重要程度前置,国产厂商产品与外资厂商的经济型产品存在新的机会。RFID、机器视觉等产品中,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原本不需要此类传感器的生产线进行升级,产生了购买需求;另外厂商对于传感器应用场景的开拓,也给部分传统传感器带来新的机会。

  近年来随着国产厂商的技术发展,国产传感器的实力已能满足中端客户的要求,在具备价格上的优势的情况下抢占外资厂商的份额。为了应对竞争,目前部分外资厂商推出了经济型产品,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不同于以往各厂商专注于自身擅长的传感器,近年慢慢的变多的厂商希望可以借助新的产品提升企业表现。其中视觉传感器和RFID是厂商关注的重点,部分厂商已经推出了新品类的产品,或重点推广新品类的产品。

  2020年第一季度传感器销售受到较大影响,产品无法有效的完成销售订单与出货。

  2020全年来看,传感器受疫情影响有限。主要下业汽车需求延后而非消失,电子行业受与手机折叠屏变革利好,医疗器械目前相关这类的产品如呼吸机等短期需求量开始上涨,虽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医疗器械厂商值得关注。

  光电及接近开关2019年整体市场基本持平,受到汽车行业下滑影响,大部分德系厂商及高端日系厂商的光电及接近开关的销售业绩相对于2018年增速放缓。

  作为技术门槛较低的产品,2019年及未来外资厂商在光电开关及接近开关产品策略上逐渐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技术实力强的公司,逐步走向定制化服务或者安装环境困难的产品;另一种方向是通过研发经济型产品,在要求稍低的市场凭借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与行业口碑进行大量销售。部分国产厂商凭借着不错的质量与低廉的价格,发展势头良好。

  安全类传感器2019年整体市场略有下滑,受其主要下业汽车的增速下滑的影响。

  综合来看安全类产品价格较高,国内对安全类产品的意识不够强,行业拓展还存在困难。仅有部分行业如化工厂、物流行业等对安全类产品的需求在加大。

  RFID产品2019年仍保持着一个较高的增长,数据溯源是其重要的应用点之一,目前智能制造以及国家对工厂大数据的政策导向导致的生产线的更新是其主要增长点。

  未来RFID的发展的新趋势向好,主要因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除了传统的工厂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如水处理行业,商业环境如奢侈品真伪识别也都产生了新的应用场景,未来应用场景存在想象空间,同时部分厂商将在未来主推RFID。

  视觉类传感器整体市场近两年发展良好,增速保持在20%,预计未来增速将可延续,根本原因在于应用范围的扩大。机器视觉目前的3D技术可运用在测量与码垛等场景上,深度学习也开始逐渐运用于瑕疵识别等新场景。从产品分类看,工业相机在规模应用时存在成本优势,未来比例相对于智能相机将进一步提高。

  中汽协数据表明,汽车2019年销量仍然走低,2019年前11个月同比去年下降9%,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预计汽车销量将有5%~8%左右的下滑,部分新建产线计划推迟,对传感器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电子行业在2019年整体表现不佳,受手机出货量等影响,负增长态势对于传感器增速带来影响。2020~2021年电子行业中智能手机受5G机型换代与折叠屏技术革新影响,预计在2020~2021年的产线更新将为传感器市场带来机会。

  物流装备行业近两年的增速都维持在20%以上,主要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而物流运行效率相对偏低,物流的自动化装备存在空间。预计未来几年物流装备依旧保持比较高增速,将为接近/光电开关、RFID等传感器带来机会。

  2019年风电行业的增速高达37%,快速地增长的装机量也带动了部分传感器的迅速增加;未来因补贴政策的取消,2020~2021年风电抢装的确定性高,值得保持关注。将主要对接近开关、编码器、位移传感器带来机会。

  这4家厂商都属于德国厂商,关注不同的细致划分领域。汽车与物流是其较为关注的行业。

  主要是日系厂商与部分表现较好的国产厂商,其主要特征为性价比较高。欧姆龙与松下在电子行业表现优良。

  以上内容均概述自《2020年中国工业传感器市场年度报告》,本报告将深入分析传感器整体市场2019年格局和变动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细分4个产品,研究其发展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关注9家品牌厂商,了解各大厂商的详细情况及未来方向。报告目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