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755-26993877
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app入口 > 藤仓气缸

这些年 航空工业助力过的大国重器

发布时间:2024-05-19 10:37:39作者:藤仓气缸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

  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的背后,有着航空人的默默奉献与有力支撑。

  2016年,以航空工业川西机器为主,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组成的开发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的研制任务。

  历经3年艰苦攻关,该装置于2019年在三亚通过科技部现场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奋斗者”号成功坐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其实,在除了我们熟知的航空大国重器以外,在铸造国之重器的奋进道路上一直不缺乏航空人的努力与贡献。让我们共同来看看最近我们都助力过的……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出生地——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由航空工业规划整体规划,并承担了从零部件加工、大部段装配到总装测试的全工艺流程厂房设计任务。随着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从一片滩涂到现代化工业园区,逐渐建设成为天津滨海一颗耀眼的明珠,每一座厂房都是航空工业规划设计者的心血凝结。

  2008年至今十余年间,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成功首飞,如今搭载嫦娥五号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即将踏上探月新征程。在此期间,航空工业规划一直为园区的建设和能力提升提供规划设计咨询。

  跨海逾35千米,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想要实现这么多“世界之最”必然要面对诸多的“世纪之难”航空工业拥有着64项国防最高标准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强大的计量测试技术水平。

  三年的时间,航空工业计量所运用自主研发的沉管运动姿态监测系统,全程对管节的运动位移和角度等姿态进行实时测量,成功破解对接测量、精度控制难题,保证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的圆满收官。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月球背面大多分布着高山、撞击坑、环形山,崎岖的地势不仅不利于寻找合适的着陆地点,地势忽高忽低也会影响探测器对距月面高度和相对速度的判断,这对着陆的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失败。技术挑战的难度,不言而喻。

  在嫦娥四号完成这一壮举的背后,也有来自航空工业产品和技术的助力。嫦娥四号着陆器搭载的螺旋天线,正是由航空工业西飞制造。航空工业西飞创新性地采用高精度数控铣床加工螺旋天线的安装区域,保障了螺旋的相对位置精度以及螺距尺寸精度,同时采用多种工艺改进有效限制螺旋铜带滑移,提升产品强度,最终保障了螺旋天线的质量。这对天线组件,由航空工业计量所提供了相关测试保障。即使着陆器远在万里之外,也能让定向天线指向精度达到要求,确保了着陆器运行姿态位置的定向控制,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提供了精准可靠的计量保障。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着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成功将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我国由此迈出了行星探测的关键一步。

  航空工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我国火星探测工程贡献绵薄之力。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黑龙江省政府联合共建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是国家航天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东北三省唯一的一项大科学工程。航空工业气动院依托其在空气动力学及特种风动研发方面的优势,承接了该装置的核心试验设施之一——中国首座火星风洞研发任务。

  “全视角高精度三维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项目是航空工业首个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该项目历时近4年,在各参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全部研究内容,取得了预期成果,实现了预期目标。

  航空工业北控所自主开发出了以高速CMOS线阵传感器芯片、光学模块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核心器件,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带动了国内超高速测量低功耗CMOS图像传感器、大视场超精密超清晰测量光学系统等设计开发技术的进步,实现核心器件自主保障;创新性地集成研制出的全视角高精度三维测量仪具备精密动态测量能力,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以C919大飞机、航天飞行器、探月探火任务、大型雷达为代表的国家科技计划和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带动了三维测量技术的进步,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

  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的背后,有着航空人的默默奉献与有力支撑。

  2016年,以航空工业川西机器为主,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组成的研发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的研制任务。

  历经3年艰苦攻关,该装置于2019年在三亚通过科技部现场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奋斗者”号成功坐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其实,在除了我们熟知的航空大国重器以外,在铸造国之重器的奋进道路上一直不缺乏航空人的努力与贡献。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最近我们都助力过的……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出生地——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由航空工业规划整体规划,并承担了从零部件加工、大部段装配到总装测试的全工艺流程厂房设计任务。随着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从一片滩涂到现代化工业园区,逐渐建设成为天津滨海一颗耀眼的明珠,每一座厂房都是航空工业规划设计者的心血凝结。

  2008年至今十余年间,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成功首飞,如今搭载嫦娥五号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即将踏上探月新征程。在此期间,航空工业规划一直为园区的建设和能力提升提供规划设计咨询。

  跨海逾35千米,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想要实现这么多“世界之最”必然要面对诸多的“世纪之难”航空工业拥有着64项国防最高标准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强大的计量测试技术水平。

  三年的时间,航空工业计量所运用自主研发的沉管运动姿态监测系统,全程对管节的运动位移和角度等姿态进行实时测量,成功破解对接测量、精度控制难题,保证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的圆满收官。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月球背面大多分布着高山、撞击坑、环形山,崎岖的地势不仅不利于寻找合适的着陆地点,地势忽高忽低也会影响探测器对距月面高度和相对速度的判断,这对着陆的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失败。技术挑战的难度,不言而喻。

  在嫦娥四号完成这一壮举的背后,也有来自航空工业产品和技术的助力。嫦娥四号着陆器搭载的螺旋天线,正是由航空工业西飞制造。航空工业西飞创新性地采用高精度数控铣床加工螺旋天线的安装区域,保障了螺旋的相对位置精度以及螺距尺寸精度,同时采用多种工艺改进有效限制螺旋铜带滑移,提升产品强度,最终保障了螺旋天线的质量。这对天线组件,由航空工业计量所提供了相关测试保障。即使着陆器远在万里之外,也能让定向天线指向精度达到一定的要求,确保了着陆器运行姿态位置的定向控制,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提供了精准可靠的计量保障。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着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成功将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我国由此迈出了行星探测的关键一步。

  航空工业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我国火星探测工程贡献绵薄之力。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黑龙江省政府联合共建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是国家航天领域、工业与信息化部、东北三省唯一的一项大科学工程。航空工业气动院依托其在空气动力学及特种风动研发方面的优势,承接了该装置的核心试验设施之一——中国首座火星风洞研发任务。

  “全视角高精度三维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项目是航空工业首个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施开发专项项目,该项目历时近4年,在各参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全部研究内容,取得了预期成果,实现了预期目标。

  航空工业北控所自主开发出了以高速CMOS线阵传感器芯片、光学模块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核心器件,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带动了国内超高速测量低功耗CMOS图像传感器、大视场超精密超清晰测量光学系统等设计开发技术的进步,实现核心器件自主保障;创新性地集成研制出的全视角高精度三维测量仪具备精密动态测量能力,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以C919大飞机、航天飞行器、探月探火任务、大型雷达为代表的国家科技计划和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带动了三维测量技术的进步,提升了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