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替人大势所趋凌云光:以软件算法为基实现机器视觉全布局
公司成立于2002年,深耕机器视觉行业近20年,其业务发展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2002年-2006年,公司处于成立初期,一方面以代理国外机器视觉厂商业务为主,同时积极自主研发印钞行业视觉系统;
2006年-2015年,公司逐渐向印刷包装、新型显示、消费电子等其他下游领域扩展,持续积累光学成像、算法、软件研发能力,开发了一系列可配置视觉系统和智能视觉设备产品,成功完成从项目型视觉系统开发商到可配置视觉系统、智能视觉装备专业厂商的转型。
此外,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系列视觉核心器件如智能相机等,并通过投资国内 CMOS 传感器设计公司(长光辰芯)和工业镜头专业公司(湖南长步道光电)优化核心资源配置;
2016年以来,公司进一步明确机器视觉业务为主要发展趋势于2016年成为苹果优选供应商,开始批量提供可配置视觉系统,同时积极扩展自动化技术,与视觉系统相互融合,推出智能视觉检测和量测设备,此外公司持续自主研发机器视觉软硬件,形成一系列应用系统产品。
目前公司产品主要覆盖两大领域,一类为机器视觉,一类为光通信。机器视觉板块包含自主研发的可配置视觉系统、智能视觉装备及代理销售的视觉器件,光通信板块包含自主研发的光接入网业务及代理销售的光纤器件与仪器。
分领域看,公司2021年收入中机器视觉产品占比62%,其中可配置视觉系统、智能视觉装备、视觉器件业务分别占比24.7%/29.0%/8.3%;光通信产品占比36%,光纤器件与仪器、光接入网业务分别占比31.2%/5%;服务收入占比1.9%。
2019-2021年,公司机器视觉产品收入占比逐渐提升,光通信产品收入占比逐渐下降,主要系国内广电行业业务发展的新趋势下滑,公司战略性收缩光接入网业务,将重心移向机器视觉领域。
分生产模式看,公司自主业务涵盖可配置视觉系统、智能视觉装备、光接入网及服务收入,2021年累计占据营业收入比重60.5%,同比增长7.1pct,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在机器视觉领域的研发投入,机器视觉自主业务收入呈增长趋势,至2022年上半年,自主业务占比已经提升至64%;代理业务占比39.5%,涵盖光纤器件与仪器及视觉器件,占比同比有所下降。
公司的控制股权的人为姚毅,实际控制人为姚毅及其配偶杨艺,二人共持有公司48.28%的股份,实控权稳定。上市前公司有四个员工持股平台,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间接持有公司股权,有利于公司稳定人才,促进公司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
公司第四大股东富联裕展为工业富联的全资孙公司,持有公司4.38%的股份,公司与工业富联有长期业务合作,合作伙伴关系稳定。
公司旗下共有7家全资子公司,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凌云视界、苏州凌云光、凌云天博及凌云光子。
凌云视界主营智能检测装备研发、生产及销售,苏州凌云光主营机器视觉的研发与生产,涉及器件、系统和装备等全线产品研制、生产与销售,是募投项目工业人工智能太湖产业基地的实施主体,凌云光子主营可配置视觉系统研发、生产及销售;参股公司中规模较大的有富联凌云光和长光辰芯,其中富联凌云光是公司与工业富联的联营企业,已于2021年已正式开展业务,深度服务工业富联各厂区的智能产线建设;长光辰芯主要为公司自主工业相机提供CMOS传感器芯片。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盈利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单2季度收入增速较低为6.1%,主要系公司子公司集中分布于北京、上海、苏州和深圳等地区,受疫情影响,部分区域封闭管理导致部分项目现场交付延期及物料采购受限、延迟,因此导致2季度收入增幅收窄。
公司毛利率水平2018年以来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达35.1%,同比+1.6pct。
考虑到公司随着产品研发的模块化、标准化水平提升,从研发、采购、生产到交付端运营效率将稳步提升,自主视觉器件占比提升有助于逐步降低成本,以及下游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预计未来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战略聚焦主航道、大客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效应逐步显现,销售与管理费用的边际成本或有望持续下降,净利润率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公司具备成熟专业的研发团队和极强的技术创新优势,其研发团队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中国科学院等重点高校。
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研发团队共计590人,占公司员工比重36%。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研发团队共计68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7.24%,其中近半数为软件算法工程师。公司硕博研究生占比达25%,其中研发团队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62人,占研发团队比重44.4%。
公司2021年研发投入为2.8亿元,研发费用率为11.5%,近几年研发费用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截至2021年底,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34项,另有已申请获受理专利427项;同时公司取得软件著作权证书208项,并牵头参与国家多项标准。
公司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项、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研发实力得到充分认证,奠定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长期服务于苹果公司、华为、小米的产业链,与鸿海精密、瑞声科技、歌尔股份等业内领先的电子制造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新型显示领域,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维信诺、无锡夏普、群创光电等行业领先客户的面板产线;
在印刷包装领域,公司是国内标签、软包装、纸盒包装等市场的主流供应商,产品已销往超过 15 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领域,公司产品广泛服务于福莱特集团、宁德时代、信义集团等行业龙头;
在智慧交通领域,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地铁、动车、机车,以及接触网等场景的在线运维监测业务;公司开发的立体视觉系列产品和“数字人”产品在文化娱乐领域中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公司在多个下游领域,与行业中头部客户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帮助公司形成对下游客户工艺制程的深度理解,积累多个下业know-how,不断积累大场景、复杂工艺及典型制程解决方案提供能力,行业先发优势明显。
机器视觉是指通过光学装置和非接触传感器自动接收并处理真实物体的图像,分析后获取所需信息或用于控制机器运动的装置,其本质是为机器植入“眼睛”和“大脑”。
机器视觉产业链上游为视觉器件,包含以芯片、相机、镜头、光源、采集卡等为代表的硬件,以及以算法平台为代表的软件;机器视觉行业的中游为视觉系统与智能装备,包含独立完整的成像单元(光源、镜头、相机)和相应的算法软件,集图像采集、处理与通信功能于一身,可以灵活的进行配置和控制,适应各种复杂的应用,具有多功能、模块化、高可靠性等特点。
智能装备以机器视觉的感知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为核心,在视觉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功能,将设计、生产、检测过程集成闭环,可实现多种功能;下游为各行业集成应用与服务。
识别、测量、定位和检测。识别功能指甄别目标物体的物理特征,包括外形、颜色、字符、条码等,其准确度和识别速度是衡量的重要指标;测量功能指把获取的图像像素信息标定成常用的度量衡单位,然后在图像中精确地计算出目标物体的几何尺寸,主要应用于高精度及复杂形态测量;定位功能指获取目标物体的坐标和角度信息,自动判断物置,多用于全自动装备和生产;检测功能指对目标物体进行外观检测,判断产品装配是否完整和外观是否存在缺陷。
机器视觉下游应用领域多样,目前主要用于电子与半导体、汽车、锂电池、食品包装等,其中根据GGII统计,2021年3C电子行业市场份额最高,占比为31.6%。
机器视觉应用兴起于汽车制造。机器视觉经过数十年在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其应用已经贯穿整个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从初始原料质量检测发展到汽车零部件的测量,再对制造过程中的焊接、涂胶、冲孔等工艺进行把控,最后对车身出厂质量进行把关。
我国汽车制造业高速发展,汽车产销量均居全球前列;汽车制造行业自动化程度较高,各类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制造多数环节中已代替人力进行工作,同时,汽车制造业所涉及的新技术范围广、数量多,不断需要各种技术的革新来推动汽车制造行业的进步,进而促进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
消费电子为机器视觉最大应用市场。目前机器视觉在消费电子领域以PCB/FPC AOI检测、零部件及整机外观检测、装配引导等应用为主,此外,机器视觉在连接器检测、SMT、硬盘检测、元器件在线分类筛选、二维码读取等场景的应用渗透率也逐步提高。
消费电子行业元器件尺寸较小、检测要求高,使用机器视觉系统进行检测能实现有效降本增效。随着产品零部件精密化进一步提升,对检测精度要求逐步提升,机器视觉替代人力检测需求更为迫切。
此外,消费电子行业具有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迭代快等特征,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更新周期约为一年,产品型号更新、设计变更等持续衍生检测、装配需求,有望驱动消费电子机器视觉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新能源或成为新增长点。锂电生产中气泡、黑点等瑕疵、极耳错位等问题对电池质量及稳定性存在较大影响,过去锂电池质量检测更多依赖于人工,近几年随着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增加,为提高锂电池性能的稳定性与品质的可靠性,电池厂商对锂电池视觉检测重视程度持续增加;另外随着锂电池制造企业加码产能建设,工厂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提升,机器视觉产品开始广泛地应用于锂电池设备生产的各个工段;锂电逐渐成为机器视觉产品下游的新增量市场。
在前段工艺的涂布辊压环节,机器视觉可被用于尺寸和外观检测;到中段工艺的电芯组装环节,可被用于模切环节得外观检测、极片尺寸、极耳定位等;叠片环节可被用于归正定位及对齐检测;卷绕环节可被用于极耳定位及对齐检测;到后段化成分容后的检测以及模组PACK段,可被用于装配环节的极耳、电芯尺寸、包胶位置尺寸、定位引导、焊印外观及读码环节,及PACK段的模组定位、读码环节等。
当前机器视觉在前中段的涂布、分切、模切、卷绕、叠片等工序使用相对较多,后段比如密封钉焊后检测、包蓝膜前后的外观检测,以及模组段的BUSBAR焊缝检测、侧焊缝检测、模组全尺寸外观检测等应用相对较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预计机器视觉产品有望在各环节持续渗透。
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投扩项目63个(含募投项目),投资总额(含拟投资)超过6218亿元,长期规划新增产能已经超过2.5TWh。
从具体的产能规划来看,头部企业均有大规模的扩张计划,如CATL、中创新航、蜂巢能源2025年锂电池产能规划均已超过500GWh。
受电池企业强势扩产带动,锂电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下游需求增长叠加渗透率提升,据GGII预测2022年中国锂电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市场规模将达20亿元,未来5年CAGR将在40%以上。
除锂电行业外,在光伏产业稳步拓展和降碳环保背景下,光伏生产良率爬升,降本增效显得刻不容缓。
光伏的核心是太阳能电池片,在太阳电池片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如碎片、电池片隐裂、表面污染、电极不良、划伤等缺陷,这些缺陷限制了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和使用寿命,会造成电池片等级降级或报废,从而影响工厂的生产效能。
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对上述缺陷进行检测可以大大提高光伏产品的良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机器视觉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的渗透率。
提质、增效、降本是机器视觉发展的源动力: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4.2%;2012-2020年,我国15-65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2020年下降至68.6%;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八年间,我国城镇的私营和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均实现近翻倍的增长。因此,我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并不断得到深化。
核心部件自主化进行中: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机器视觉行业起步较晚,启蒙于20世纪90年代,2003年以前基本以代理国外品牌业务为主;2004-2012年,国内市场涌现出许多相关企业开始进行自主研发;2013年后,我国正式成为继欧美、日本后机器视觉的第三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19年,国产品牌占工业机器视觉市场的比重上升至49%,国外品牌占比51%,虽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比例有所提升,但头部市场仍被海外品牌占据,高端技术仍有一定差距。
2019-2021年,我国机器视觉行业研发投入从14.6亿元增长至31.0亿元,CAGR为45.7%;我国机器视觉企业起步晚,积累薄弱,因此,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是逐步替代进口产品的必经之路。
机器视觉算法是对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的关键步骤,也是视觉控制系统的重要基础。国内视觉处理分析软件大多建立在 OpenCV 等开源视觉算法库中,或以 Halcon、Vision Pro 等第三方商业算法库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只有少数企业具有独立自主的底层算法库。
独立底层算法需要经历漫长的研发周期和巨大的资金投入,是未来国内机器视觉企业自主化的主要技术支持。
深度学习拓宽应用场景。目前主流的机器视觉技术仍采用传统方式,即首先将数据表示为一组特征,分析特征或输入模型后,输出得到预测结果,在结构化场景下定量检测具有高速、高准确率、可重复性等优势。但随着机器视觉的应用领域扩大,传统方式显示出通用性低、难以复制、对使用人员要求高等缺点。
深度学习对原始数据通过多步特征转换,得到更高层次、更加抽象的特征表示,并输入预测函数得到最终结果。
深度学习可以将机器视觉的效率和鲁棒性与人类视觉的灵活性相结合,完成复杂环境下的检测,特别是涉及偏差和未知缺陷的情形,极大地拓展了机器视觉的应用场景。
高精度成像和互联互通技术助力。高精度成像技术要求新型光源、更全面的波长覆盖和创新的光源布局等光源技术,以及提供更大靶面和更小像元的新型镜头和相机产品,是机器视觉行业始终追求的技术发展目标。行业内企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不断合作,制定数据接口、通讯协议等基础共性标准,旨在打通视觉和各信息系统的通道,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D机器视觉向 3D机器视觉升级。传统的2D机器视觉技术在三个自由度(x、y和旋转)上定位目标物体,并基于灰度或彩色图像对比度提供图像处理分析结果,无法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信息,也易受光照条件变化、物体运动等影响。
3D机器视觉技术可以在六个自由度(x、y、z、旋转、俯仰和横摆)上定位目标物体,提供丰富的三维信息,使机器能够感知物理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提高了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D 视觉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推动视觉技术在高端场景的应用,传统的 2D机器视觉将快速向 3D机器视觉升级,推动机器视觉市场持续增长。
全球机器视觉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据 Markets and Markets,2015-2020年全球机器视觉器件市场规模实现13.8%的复合增速,至 2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47亿美元。
目前国内机器视觉高端零部件市场仍由海外头部企业占据主导,但国内企业已经不断投入研发、积累技术,逐渐在各细分领域缩小技术差距。
随着机器视觉硬件方案的不断成熟和运算能力的提升,以及软件在各种应用解决方案、3D算法、深度学习能力的不断完善,机器视觉在电子产业(如PCB、FPC、 面板、半导体等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提高,并加快向新能源锂电、光伏等其他领域渗透,在 AI、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兴起的带动下,预计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
据GGII,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销售额从 2018 年的69亿元增长至 2021 年 的13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26.3%。
得益于宏观经济回暖、新基建投资增加、数据中心建设加速、制造业自动化推进等因素,预计在2021-2025年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销售额将以 35.7%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5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达到469亿元。
可配置视觉系统是光学成像模块(眼睛)与图像处理系统(大脑)的集合体,可以独立完成图像采集功能并基于图像采集的信息完成预期的处理工作(如定位、测量、检测和识别等),以工控机+图像采集卡+机器视觉软件、图形处理算法来共同实现视觉系统配置。
2005年起,公司自主研发机器视觉核心算法平台,同时自主研发智能相机与Vision系列软件平台,辅以外购的相机、镜头等器件,为客户提供多场景、多功能的可配置机器视觉系统,覆盖定位、量测、颜色和检测等核心模块,逐步拓展到3D、深度学习等模块。公司通过图形用户界面等手段,实现无需最终用户编写源代码就可以用于各种行业和环境中的不同应用的视觉系统需求,使用灵活且可扩展。
目前,公司的可配置视觉系统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消费电子、智慧交通、立体视觉、生命科学及科研、其他制造业等多个下游领域。
近几年公司可配置视觉系统收入不断增长,2019-2021年分别实现营收2.72、4.32、6.02亿元,同比-0.91%、58.9%、39.2%,占公司营收比例分别为19%、25%、25%。
公司可配置视觉系统毛利水平相对较高,且2019-2021年呈持续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38.2%,主要系产品结构变化,产品技术附加值不断提升和对战略客户销售规模效应显现。
与行业内头部客户产品对比来看,公司产品性能在分辨率、支持机台数上具有显著优势,且建模步骤更加优化兼容,能够最大程度方便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在消费电子等领域具备优异竞争力。
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提供服务于激光加工、平台对位及机器人装配、成品组装工艺、3D量测、分类、检测、分割等核心模块等需求的通用型可配置视觉系统。
从行业竞争格局看,康耐视、基恩士等境外厂商长期领先,公司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已成功进入苹果公司供应链。近几年公司在产品能力、软件算法能力上持续提升,同时公司产品较国外厂商相比具备较好的成本优势,充分满足苹果降本增效需求,在苹果新增采购中份额领先,进口替代有望持续加速。
除得到苹果公司认证外,公司与以瑞声为代表的模组厂商,博众、大族激光等智能产线提供商,以及富士康、立讯等组装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配合服务效果得到客户充分认可,进一步巩固公司可配置视觉系统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竞争优势。
根据CINNO Research 统计,以营业收入计算,2020 年公司在中国消费电子可配置视觉系统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 22.4%,位列行业第三,仅次于康耐视和基恩士,预计市占率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立体视觉领域,公司曾获得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公司立体视觉事业部基于多年视觉图像技术积累,打造数字人制作/直播、VR大空间、运动捕捉、光场重建、虚拟演播等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影视、游戏、直播、高校科研、工业等行业提供立体视觉服务。
公司较早开始战略布局数字人领域,在立体视觉技术、智能AI算法和智能处理等底层关键技术基础上,建立了FZMotion光学运动捕捉系统、AIMotion无标记点运动捕捉系统等多项自主研发的动作捕捉系统,并研发了三维人脸建模系统。
经过多年建模经验,公司积累了较好的技术储备,目前数字人建模的效率大幅度提升,逐步构建了在虚拟人上的战略领先优势。
目前公司在虚拟人市场已经应用取得较好进展,与腾讯、央视等众多行业领头大客户已经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连续两年承接了央视春晚节目《牛起来》和《金面》、冬奥手语数字人等节目。基于大场景的应用经验积累,公司在数字人领域产品化平台进一步完善,为通用产品打下良好基础。
从《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看,到2025年北京市数字人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未来随着虚拟人产业生态与应用场景逐步成熟,虚拟人产品将会陆续进入到市场应用中,从To B走向To C,公司立体视觉业务在虚拟数字人领域有望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可配置视觉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整体方案设计、软件算法开发与光学成像设计。公司形成了先进光学成像、图像算法与软件等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优势,充分支撑公司产品应用在多行业下的快速落地。
图像处理算法是机器视觉的核心技术,即能够通过计算机可调用并执行的计算公式和逻辑推理实现图像处理与智能应用。
公司自2005年开始打造自主视觉图像算法平台,形成了系列软件和系列产品,2005年启动研发核心算法库VisionWARE至2021年该算法库已迭代至5.0版本,已具有基础、定位、测量、检测、识别、颜色、3D、深度学习和图形用户界面等9个技术模块、18个算法库和 100余个算法工具(其中定位/测量/检测/识别等核心算法模块均为自主,部分场景的个别辅助算法会调用第三方工具包作为补充,以提高效率、减少相关成本),可实现工业视觉行业定位、测量、检测和识别应用全覆盖,在 AI 算法方面支持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识别准确率最高可以超过99%。
公司的算法功能具备强通用性,在精度、效率及稳定性等性质指标上具备良好表现。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高速图像增强算法技术、高精度定位算法和高性能测量算法技术、高精度缺陷检测算法技术、强鲁棒性识别算法技术等图像算法技术,具有宽图像适配范围、高定位精度、高处理速率、高检测精度及强兼容性的技术优势。
其中图像增强算法效率可达到10ms/5M像素,2D和3D定位算法精度分别为可达到1/2像素和2μm。
消费电子行业漏检率可低至0.1%、过检率低于5%;印刷包装行业,在600米/分钟的速度下,可检出0.02mm²的微小缺陷,优于人工检测的误判率和漏判率。
同时,公司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围绕各行业具体应用需求,持续研发贴近产线应用需求的应用算法,应对客户定制化需求及工艺变化,并通过大量专属行业需求与数据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缺陷AI大数据样本库,反哺算法使其在通用性、适用性上有所突破,较快匹配客户需求并提升精度、效率及适配稳定性。
光学成像部分核心技术创新体现为通过光、机、电等技术综合设计以获取工业现场高速运动的产品及其某些特征的精准的数字化图像来代替现有人工的观察、测量与识别等工作;一般由相机、镜头、光源、采集卡、时序触发控制、计算机等器件组成,核心技术包含成像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光学成像组件的调试、标定、测试等。
公司深耕光学成像系统研发,包括精准成像光学系统以及提供对产品和缺陷的科学度量手段,目前具备从 X 光/紫外、可见光到短/中/长波红外,从亚微米显微成像到航天遥感,从天文级长曝光成像到每秒数万帧的高速成像等各类成像方案,建立了基于多维多尺度成像实现目标科学度量的广泛的产品矩阵。
截至2022年中报披露,企业具有200余人的光学及图像处理工程师队伍、光学成像发明专利共 76项(含申请中28项)、外观及实用新型专利26项 (含申请中7项),保证了工业应用的高速、高精度、高适应性、高稳定性。
公司典型技术与专利包含亿级像素大靶面镜头技术、亚微米高分辨率超大景深成像技术、线扫相机的空间矫正技术、面结构光三维测量标定技术和面结构光3D畸变矫正技术等先进光学成像先进技术等,具有高分辨率、小畸变程度、高色彩还原性、高精度景深等优势。
同时,公司可根据应用场景自定义关键光学部件的特性与技术指标,自主开发或外协定制相机、镜头、光源等核心器件。
视觉器件是光学成像能力的产品化载体,是产业链的核心。2005年公司成立相机研发中心,先后公司研发面向工业、科研、交通等行业特色相机;目前在可配置视觉系统产品中消费电子、立体视觉、智慧交通、科学图像、其他制造业领域里公司自主研发相机的应用率分别为85%、5%、30%、20%、15%,在智能视觉装备中新型显示、印刷包装、新能源、消费电子上公司自主研发相机的应用率分别为55%、5%、0%、45%。
光源是影响机器视觉系统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合适的光源能够降低图像处理算法分割和识别的难度,同时提高系统的定位和测量的精度。
公司基于各应用领域的实践经验,推出了更适配产品的自主研发应用专属光源,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定制光路及打光方式,已经拥有30多项发明专利。
公司自主开发的光源目前在可配置视觉系统产品中智慧交通、其他制造业领域里应用率分别为85%、5%、30%、20%、15%,在智能视觉装备中新型显示(条形光)、印刷包装领域的应用率分别为100%,60%。
同时公司通过投资布局上游器件其他领域,2012年投资CMOS传感器芯片设计公司长光辰芯,2017年投资工业镜头公司湖南长步道光电,定制开发高精度大景深成像镜头、高动态红外动捕镜头等特色镜头。公司利用芯片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资源布局核心视觉器件研发与生产能力,同时通过产业投资形成稳定产能供应。
智能视觉装备是以机器视觉的感知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为核心,与设备和工艺紧密结合,将设计、生产、检测过程集成闭环,甚至与物流设备互联,形成的智能化设备。
智能视觉系统和可配置视觉系统底层技术具备同源性,差异在于系统主要为小型模块化产品,为整体设备提供 “眼睛与大脑”,需要安装到客户的产品或自动化机台上才能工作;智能视觉装备一般是应用于工业生产流水线的大型设备,除“ 眼睛与大脑”外,也包括机台与机械手等构成的机器“肌肉与四肢”。
2019-2021年公司装备业务分别实现营收3.38、3.89、7.06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分别达24%、22%、29%, 2021年公司装备业务实现同比大幅增长81.5%,其中消费电子领域同比增长2094%,新能源领域同比增长99%。
2019-2021年公司装备业务毛利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主要系新型显示及印刷包装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对毛利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同时公司装备产品结构发现变化,2021年公司消费电子行业装备占比快速增长,由于消费电子类装备下游客户集中且单次采购数量大,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低,对装备产品整体毛利率产生一定影响,预计后续随着规模效应出现毛利率有望回升。
公司目前已经在新型显示、消费电子、印刷包装、新能源等领域推出了基于自主研发视觉算法的多元化智能视觉装备及创新的工艺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 AOI 检测装备,实现批量替代人工和产品质量检测的数字化、标准化与高速度。
2021年公司智能视觉装备产品结构中,印刷包装、消费电子、显示面板分别占比30.6%/30.4%/29.2%,新能源领域占比相对较低为9.8%,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在印刷包装领域,公司耕耘多年,主要提供软包、彩盒和标签检测三大系列产品,包含标签、软包、胶印在线检测系统和标签检品机、软包复卷机、分切机、软包离线单双面检测设备、喷码检品一体机等各类印刷智能包装检测产品,并逐步建立了境外销售和服务网络。
2018-2020年印刷包装智能视觉设备占视觉装备总收入38%-48%之间,2021年有所下降,主要系当年消费电子领域销量出现大幅增长。
据 CINNO Research 统计,以产值计算,2020 年公司在中国印刷行业机器视觉智能装备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 21.1%,位列行业第一。
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具备较强的可配置视觉系统基础,经过公司不断扩展自动化能力,已经形成了融合视觉检测和自动处理能力的智能化产品,公司持续提供创新型的加工组装和质量检测产品,具有零部件 3D精密测量和缺陷检测功能,能够提升加工、组装、测试等制程工艺的精度和效率。
2021年公司消费电子智能视觉装备实现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2094%,主要系公司智能装备产品可有效助力工业富联机器替代工人进程,实现ROI增效;工业富联为苹果全球最大的代工厂,目前在中国有约80万产线工人,替代空间广阔,是具备较大容量的增量市场。
公司持续推出新产品、新工艺,2020 年公司开发了手机直径 1mm 螺钉孔异物检测和尺寸测量设备并获得批量应用;开发 3D 焊点检测应用,可检测焊点面积、凹凸、轮廓等三维信息;为激光加工研发了各种毛刺切割引导算法,可大幅提升皮革等柔性产品的切割稳定性和精度。通过“视觉飞拍”、“3D 成像与检测”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公司产品可将产线 秒线 秒线mm,提升产线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
公司开发了 LCD/OLED/mini LED/Micro LED 显示屏Cell段/模组段半自动/全自动点灯、外观质量检测装备等系列产品,覆盖OLED、LCD生产工艺,解决方案覆盖对背光不良、斜视Mura、色偏、混色、画面亮点、暗点、异物等缺陷的点灯检测以及对贴合不良、玻璃划伤、脏污、裂痕、凹点、凸点等缺陷的外观检测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维信诺等行业领先客户的生产线。
根据 CINNO Research 统计,以装机数量计算,2020 年公司在中国中小屏面板全自动点灯检测设备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 35.9%,位列行业第一,在中国 AMOLED 面板厂模组自动点灯检测设备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 23.7%,位列行业第二。
随着元宇宙兴起以及市场终端用户对AR、VR接受度的提升,微型显示领域硅基OLED被视为下一代虚拟世界“元宇宙”显示方案的重要着力点,市场潜力巨大,规模有望持续攀升。
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AR/VR硅基OLED显示面板市场规模约为1.7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全球硅基OLED显示面板市场规模将达到14.7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规模CAGR将达119% 。
公司在新型显示领域2019-2021年分别实现营收1.69、1.59、2.06亿元,未来受益于AR/VR等视觉产品行业的蓬勃发展,收入或有望持续增长。
在新能源领域,目前公司推出了VisionGLASS 玻璃检测与VisionFilm膜类检测系列等产品,可进行光伏玻璃表面和边角质量、原片缺陷(开口泡、闭口泡、结石)、深加工缺陷(爆边、爆角、漏底、焦边、直角、杂物、洁度)等检测以及锂电池的原材料包括隔膜、铝塑膜等,锂电池的前后工序包含极片的尺寸和瑕疵检测,以及装配段与模组段的尺寸和瑕疵检测等。
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智能视觉装备产品以智能化制程专机、检测专机、量测专机形成集识别、测量、定位、检测功能为一体的行业智能产线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进入新能源领域时间较其他领域来说相对较晚,但公司在印刷、3C电子等行业中积累的视觉系统底层技术能够较高程度复用在锂电前后道检测中,能够较高地提升锂电的前道检测精度和后道装配效率。锂电行业呈现头部高度集中的发展态势,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规模大、要求高。
公司聚焦锂电龙头企业,践行以大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目前已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恩捷等多个行业龙头客户供应商名单,2022年公司已有多款产品在相应客户产线上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并取得积极进展,逐步开始获得采购订单。
目前锂电行业一方面在快速加大产能建设,同时伴随对质量与安全要求的提升,机器视觉在新能源的渗透率也在逐步提升,视觉产品在智能生产与检测中会覆盖越来越多的工艺与制程。
预计随着产品在市场投入效果的逐步显现及公司加大锂电业务公司在快速构建与完善产品的战略布局,未来公司有望将会进入到更多的工艺段,解决锂电检测难题,提高检测精度和生产效率,实现从单点检测、整线检测到利用大数据端到端的全面性、系统性质量管理,未来实现批量供货。
近年来公司视觉器件的业务收入逐年下降,2019-2021年分别实现营收为2.04、2.32、2.03亿元,近三年同比分别-8%、14%、-13%,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从2018年的27%降至2021年的13%。
在视觉器件代理业务上,公司依托多年深耕机器视觉领域的客户资源,与加拿大 Teledyne Dalsa、FLIR,高性能采集卡厂商 Silicon Software,顶级工业镜头厂商德国施耐德等国际知名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包括高性能高速 TDI 线扫描相机、棱镜线扫描相机、紧凑型低功耗相机、一体式高速相机等。
公司代理业务经过长期积累,相关销售及服务团队已经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学历,可以提供产品解决方案而非简单的代理销售业务;同时公司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给客户提供全一站式服务,通过对新兴细分市场的调研分析,不断提升供应商产品市占率。
随着公司规模持续扩大,产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底层技术开发的通用性及不同下业需求的快速响的协同应成为公司战略发展的重点。
公司研发组织分为知识理性研究院和 BU 研发部两层。其中知识理性研究院进行先进成像平台、视觉算法平台、视觉系统软件平台以及关键技术/产品的预研工作;各事业部产品部负责解决方案的集成研发工作,由各事业部/BU产品开发部负责产品研发。
公司的研发管理平台,集中开展跨部门、跨领域、拉通各层次的产品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做强产品模块化、标准化,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事业部产品开发团队在研究院打造的技术平台基础上,快速适配客户应用需求,推出特定行业产品,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升市场需求响应速度。
光纤器件与仪器是光通信行业重要的细分领域之一。光纤器件主要包括超高速光模块、波长选择光开关、超连续谱光源、特种光纤、特种光栅等产品,主要厂商包括II-VI、NKT Photonics、TeraXion 等;光纤仪器包括特种光纤熔接机、测试仪表等产品,主要厂商包括 Fujikura、EXFO 等。
公司代理以上境外著名品牌,坚持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服务光通信产学研客户,持续为行业客户提供光纤器件与仪器方案,与烽火通信、锐科激光等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光接入网是光通信行业另一个重要的细分领域。公司自主研发广播电视宽带接入产品,包括各类光放大器、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各类 MoCA 接入网设备和光接入 ONU/OLT(光网络单元/光网络终端设备)等,主要服务于罗马尼亚 RCS& RDS、江苏有线、中国广电等国内外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2019-2021年,公司光接入网业务呈收缩态势,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从2019年的34%回落至2021年26.4%,主要系2020年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公司采取战略性收缩;
2021年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对海外客户销量大幅增加实现收入小幅回升,但由于给予客户价格优惠,对毛利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光纤器件与仪器业务2019-2021年收入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伴随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驱动上游光通信器件与仪器的发展。
智能视觉装备业务:公司智能视觉装备业务下游主要包含印刷包装、消费电子、显示面板及新能源行业等;
其中印刷包装下游为公司传统优势下游,竞争优势明显有望维持稳健增长;消费电子下游公司受益工业富联“机器替人”进程持续推进,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显示面板行业阶段性处于周期底部,预计2023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回升,拉动公司相关设备需求增加;新能源行业下游受益锂电企业扩产及机器视觉渗透率提升,公司进入头部企业供应商名单后需求有望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公司智能视觉装备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38%/46%/39%;
显示面板及印刷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或会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新能源AOI检测产品销量增长有望形成规模效应,消费电子板块有望维持较高毛利率,未来随着新能源及消费电子业务快速增长占比提升,预计2022-2024年智能视觉装备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9%/39.5%/40%。
可配置视觉系统:公司可配置视觉系统主要涵盖消费电子、科学图像、立体视觉、智慧交通、光伏、锂电等领域;公司智能3C领域预计有望受益下游进口替代需求增长及大客户优势有望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立体视觉行业正处快速地发展期;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可配置视觉系统收入增速分别为45%/41%/37%;同时随着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增加及自研产品占比提升,预计公司可配置视觉系统毛利率2022-2024年分别为39%/40%/41%。
视觉器件:视觉器件为公司代理业务,毛利率较自主研发业务略低,预计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0%/0%/0%;对应毛利率分别为26.0%/25.5%/25%。
光通信产品:公司光通信产品涵盖光纤器件与仪器业务及光接入网业务,考虑到市场增长潜力,公司逐步收缩部分盈利水平较差且相对处于边缘的业务,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光通信产品收入增速分别为18%/15%/13%;对应毛利率水平分别为26.4%/26.4%/26.4%。
服务收入:公司服务收入主要包含技术服务和佣金服务,预计随着苹果公司驻场服务需求量开始上涨,公司技术服务板块收入将稳健增长,我们预计服务收入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47%/38%/38%,对应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55%/53%/51%。
综合以上各业务分析,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1.5亿元、41.5亿元、53.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0亿元、3.48亿元、5.06亿元,对应当前动态市盈率分别为52倍、34倍、24倍。
考虑到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应用场景持续拓宽,国内市场空间有望保持较迅速增加,公司在先进光学成像、图像算法与软件等核心技术上具备较强自主研发能力,同时自主研发和产业链投资布局上游视觉器件产品;此外公司在消费电子、新型显示、新能源、虚拟人等领域均具备较好的先发优势,有望充分受益进口替代进程及行业需求增长。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报告下载战略报告管理报告行业报告精选报告论文参考资料远瞻智库
过度自动化可以拯救欧美日发达国家,对于中印这种人口大国来说,就是个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