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755-26993877

【共同关注】一起上堂AI课

发布时间:2024-06-22 04:41:42作者:汽车行业

  山西省实验小学教师牛俊华的人工智能创意智造课上,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记者韩乐摄

  人工智能(AI)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千行百业,不断给人以惊喜,让未来加速照进现实。同样,AI也影响着教育,改变着课堂,对课程设置提出新的要求。AI时代,逐渐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意识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适应新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趋势,更需要投身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针对新的教育需求,教育部办公厅今年初公布全国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引导中小学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我省运城中学、山西省实验小学、汾阳市禹门河小学、阳泉市第十一中学等6所学校入选名单。本报记者走进AI课堂,了解这些基地建设的进展情况。

  “卫星怎么飞上天?同学们对卫星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6月13日,走进山西省实验小学的创客教室,一堂有关“卫星”主题的创意智造课正在进行。“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伴随着生动的讲解,该校人工智能教师牛俊华将多张卫星图片投屏到大荧幕,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时和老师互动着。“接下来几节课就是让大家制作一个卫星模型,从外观设计到编程,都由你们自主决定。”牛俊华说明任务后,学生们纷纷动手操作起来。

  这是山西省实验小学人工智能创意智造课上的一幕,这样的课程,每周一至周五都有安排。近年来,该校积极探索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赋能“智创教育”,形成一套科学技术创新进阶课程教学体系。今年,山西省实验小学入选教育部公示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如今,该校创意智造课已经常态化,人工智能教学达到百分百全覆盖。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启科技素养启蒙课程,兼顾科创兴趣社团课程,以及对有科技特长的学生开设竞赛课程。”牛俊华作为全省人工智能教学专家,多年来一直参与山西省实验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她坦言,学校设置的三类进阶课程,在提升全体学生科技素养的同时,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当日是四年级的社团课,40多个学生忙着用电脑制图软件设计卫星外观,不时举手示意,牛俊华穿梭其中答疑解惑。“你这羽翼上的线条代表什么?”电脑前,学生刘子洋的设计图吸引了牛俊华的注意,这张卫星图样上,两副羽翼铺满六边形的图案。“这是太阳能板,由好多小单元组成,我联想到蜂窝结构,在羽翼上设计了六边形密铺。”刘子洋的回答让牛俊华有些惊喜,肯定了他的设计思路后,牛俊华提醒学生,在设计创造时,要开创思维,缜密细致。

  “这是一台激光切割机,学生在电脑里画好图后直接传输到这台机器上,通过激光打印在厚度3mm的椴木板上。”顺着指引,记者看到几张60cm见方的木板,上面是已经激光切割好的模型构图。牛俊华说,只要轻轻一掰,设计好的模块就呈现眼前,组装好后,将编好的程序录入传感器,嵌入其中,完成最终的数智模型制作。

  一旁的展柜里,摆放着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各级科学技术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智能导盲犬、智能安全门、垃圾分类训练机……很难想象,这些人工智能模型,全部出自小学生之手。“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超凡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这个智能导盲犬,是学生了解到全国导盲犬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盲人群体的需求,在去年全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创意智造赛上的作品,获了全国二等奖。”说起学生的成绩,牛俊华的自豪溢于言表。

  近年来,山西省实验小学在省市乃至全国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太原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又一次大显身手,再创佳绩。作为参与过多次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大赛评审工作的资深专家,牛俊华直言,深切感受到我省人工智能教育的环境慢慢的变好,学校逐渐重视,学生们的参赛水平逐年提升。她表示,要持续提高指导教师的认知,从而提升人工智能教学水平,建议多组织教师去现场观摩国赛、省赛,积累经验、开阔视野,将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教育方法的理念带回来。

  “一直以来,我校持续加大对AI教育的投入,注重信息技术生态空间建设,有着雄厚师资力量及先进的人工智能教育设备。今后将立足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形成可推广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山西省实验小学执行校长赵禄对AI教学的未来充满希望。(记者 韩乐)

  整整一面墙,被来自“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的奖状贴得满满当当。这背后是师生的努力与汗水,更侧面映衬着阳泉市十一中在推动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

  “学校2022年启动阳泉市智慧教育一期项目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全方面提升了学校校园网络、数字终端、教室智能化、科创空间、文化生活空间等环境建设,为下一步智慧校园建设和人工智能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行走在校园中,阳泉市十一中信息中心副主任吕汉恩向记者介绍着学校的情况。

  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到Python编程基础语法,从3D建模打印到无人机控制编程……小小的课堂澎湃着数字的浪花。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AI技术正深度影响着各个行业领域,包括教育模式在内。

  “中学,正是学生开拓视野、奠定兴趣、构筑梦想的重要阶段,学习人工智能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为未来科学技术创新积累了很重要的人才基础。”对于AI进校园,吕汉恩有自己的思考。

  为进一步做好人工智能教育工作,阳泉市十一中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领导小组,先后投资近千万元,为AI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教材、设备、软件和网络资源等。学校还建起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室及学科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等,构建与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为“双减”和“课后服务”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阳泉市十一中也重视着相关师资队伍的培养,在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的同时,定期开展专业化培训,邀请AI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分享。同时,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人才柔性引进,与多位该领域的知名教授、博士开展合作,邀请其前来进行教学指导,对师生的相关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现在存在的问题,AI作为最前沿的技术,更新迭代快,我们的课程和教材更新较慢,也缺少系统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吕汉恩和记者说,“下一步,要在课程开发上下大力气,结合中学教学大纲和高校专业课程要求,制定统一的课程设置,设立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增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内容,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记者 苏晓晨)

  点点手机,通过智能物联,老旧门锁便可实现远程操控;植物缺水缺肥,会“开口说话”提醒主人浇水施肥;想喝工夫茶又懂茶艺,一个按钮便可轻松搞定……6月17日,在运城中学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在“玩”的氛围中探索科学知识,一颗颗科学与创新的种子,正悄然种下。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摇篮。在这里,同学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运城中学人工智能社团指导教师段晶笑称自己的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面对他们,要更注重技术的应用教学,“只按教材上学习的简单操作,思维得不到提升”。

  运城中学信息技术课分两种方式授课,一种是按照现行国家规定课程开设,另一种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最重要的包含人工智能、开源硬件设计、激光雕刻等。

  “运城中学以社团的形式推动人工智能课程深入开展。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可以一起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学科组长、创客校办课程负责人王庆介绍,社团以赛事类为主,以体验类为辅,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意智造”通过软硬件设计、搭建、编程等方式,将机械学、工程学、自动控制等多学科技术结合,以创意设计的物化成果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会有意识地给学生设计问题,培养他们成为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3D打印、程序设计、创意编程……“科技范儿”十足的课堂,深受同学们的追捧。“我很喜欢看机器人动起来的样子,很有成就感。”高二学生李金恒说,“这两年的社团学习过程中,大家每周三一起上课,跟着老师研究科技,收获满满,也拉近了我们和人工智能的距离。”

  为了让学生们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爱上科学,学校多年来持续在科学技术创新和AI上发力,积极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与体验环境,将科技体验周列为学校每年的常态工作,同时,建设人工智能教师团队,多次组织相关学科组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组织的业务培养,还聘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知名教授到校为学科教师做相关业务培训与指导。

  自人工智能社团成立以来,运城中学成果显著,社团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热情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和赛事,在多项比赛中斩获佳绩:2020年获得第三十五届山西省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2022年获得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山西赛区)复赛优秀奖……

  王庆将这些成绩归结于师生的共同努力:“现代社会中,人工智能无处不在。让人工智能融入课堂,点亮学生们的科创梦,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担起的社会责任。”(记者 周明飞)

  自动旋转和启停的机器人木马、一键启动并将重物吊起的塔吊模型、智能识别货物的机器人叉车……在汾阳市禹门河小学的创客课堂上,学生们一边展示自己的科创成果,一边分享自己的创意思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一张智能婴儿床前,学生陈稼睿和梁瑞繁将手中的婴儿模型移至床边,机器便立即发出了危险预警。“请注意,系统检测到婴儿有危险,请家长立即查看。”据介绍,这款看似简单的小发明却搭载了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旋转摄像头等多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款婴儿床,共有三大功能,当婴儿发生危险、尿床及周围温度异常时,系统都会报警,提醒大人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凭借着强大的实用性和独具想象的创意性,去年,该作品荣获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山西省赛一等奖。

  除了智能婴儿床外,智能鞋柜、智慧垃圾站、多功能牙刷盒等与我们正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发明也整齐地摆放在教室中。“我们的创客课堂不仅要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从生活中察觉缺陷,激发兴趣,进而通过思考探究和动手来处理问题。”禹门河小学创客课程教师张旭峰介绍。

  自2015年建校以来,禹门河小学就秉承“知行合一,果行育德”的教育思想,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并实施了禹小“智创”校本课程,组建了机器人、创客、创意编程等20余种社团,并通过科技节、读书节、数学节等形式推动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培养。目前,该校共打造出两间计算机教室、两间机器人创客教室和一间机器人训练室,并匹配了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机器套装。

  记者注意到,在各个教室的创客课堂上,同学们开展的课程内容也不一样。低年级的同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用乐高堆积机器人和搭建各种模型,高年级的同学则在机器人训练室和计算机教室听老师讲解简单的机械原理,并动手编制计算机程序。创客教师薛峰认为,各个年龄段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各不相同,抓住学生的成长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科学教育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潜能。

  薛峰介绍,1—2年级开展的机器人搭建课程,主要以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3—4年级在课堂上学习简单的机械原理、硬件结构,可以深度培养小孩子的创新思维。5—6年级开展的Mind+创意编程则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大家学会思考,提升创造力。为此,该校还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总结学校的教学实践,编写了《禹门河小学创客教育普及项目教学纲要》和《小学教育机器人基础搭建课程》等校本教材。

  目前,该校的创客社团已有96名学生参与,通过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让孩子们不仅丰富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兴趣,还提升了团队合作和攻坚意识。“创客课程让我锻炼了思维、开阔了眼界,也让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未来我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国家的科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演示着自己设计出的倒车雷达,学生于嘉皓充满信心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记者 黄川川)

  “今年前9个月我家收入一共3.1万多元,仅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马铃薯和在基地干活,收入就增加了1万多元。”在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东梁乡东梁村,村民王建明掰着手指算起丰收账。…

  戴上眼镜,躺在沙发上,眼前出现虚拟场景:自己仿佛在飞跃高山峡谷,雄鹰不时从身旁掠过,风声呼呼作响。忽然,一个360度的大转体,让人发出惊呼,倍觉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