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755-26993877

秒懂上市公司——奥比中光(688322)

发布时间:2023-12-12 05:22:01作者:汽车行业

  公司介绍:3D 感知技术领军者,多年布局打造“机器之眼”国内 3D 感知技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致力于在万物互联时代为智能终端打造“机器人之眼”。企业成立于 2013 年,于 2022 年在科创板上市,是国内率先开展 3D 视觉感知技术系统性研发,自主研发一系列深度引擎数字芯片及多种专用感光模拟芯片并实现 3D 视觉传感器产业化应用的少数企业之一,是市场上为数不多可提供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3D 视觉感知产品的企业,也是全球少数几家全面布局六大 3D 视觉感知技术的公司。成立之初企业主要从事 3D 视觉传感器研发销售,2019 年-2020 年,公司逐步打开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应用设备市场,目前已在生物识别、AIoT、消费电子等多领域商业化。公司主营业务有 3D 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产品矩阵丰富。目前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板块:1)3D 视觉传感器:包括单目/双目结构光相机、TOF 相机、智能相机、雷达相机及各类模组;2)消费级设备:消费级设备是公司基于 3D 传感器技术的自然延伸,推出的代表产品主要有 Z1 刷脸支付终端、T1-Lite 刷脸支付终端和智能视力检测仪、3D 体感一体机等;3)工业级设备:公司面向工业级应用,提供高精度、数字化的工业三维测量设备,目前已推出三维光学扫描测量、三维全场应变测量、三维光学弯管测量等工业级应用设备及应用软件。公司产品已在生物识别、AIoT、消费电子、工业三维测量等领域实现了商业应用。公司致力于将 3D 视觉感知产品应用于“衣、食、住、行、工、娱、医”等领域,在生物识别领域,通过在线下支付终端、智能门锁/门禁等设备上搭载 3D 视觉传感器可以实现更安全、更精准的 3D 刷脸支付和解锁;在 AIoT 领域,3D 视觉传感器可以被搭载在 3D 空间扫描设备、服务型机器人、AR/VR 设备等终端上以实现传统 2D 相机无法实现的功能,例如三维重建、避障导航等;在工业三维测量领域,3D 视觉感知技术可以被用来实现微米级的工业扫描、工业检测等功能。未来,3D 视觉感知技术将不断探索下游应用,落地到自动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3D 打印等更丰富的应用领域中。股权结构: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实际控制人为黄源浩先生,子公司布局完善。截至 2023 年 Q1,实际控制人为创始人黄源浩先生,持股比例为 27.23%;第二大股东系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持股比例为 12.21%;珠海奥比中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系公司员工持股平台,持股比例为 5.60%。公司参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大多与 3D 视觉感知技术的研发销售相关,如:深圳奥芯负责传感器研发,上海奥诚负责芯片研发,奥锐达负责汽车激光雷达的相关产品研发与销售,新拓三维负责工业领域 3D 检测设备和软件的研发与销售等。公司始终深耕于 3D 视觉感知技术,横向纵向一并打造全栈式 3D 视觉平台型企业。持股基金:运营情况:公司净利润亏损幅度连年缩窄,盈利在即。2018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10 亿元,2019 年增长至 5.97 亿元,给业绩带来较大贡献的主要是生物识别(人脸支付、银联支付等)和AloT(扫地、餐饮等服务机器人)板块,2020 年-2022 年在大环境波动影响下,营收分别为 2.59 亿元、4.74 亿元和 3.50 亿元。目前公司仍处于发展前期,研发费用仍处于投入初期较高,公司净利润仍处于亏损期间,在 2020-2022 年宏观大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亏损连年缩小,我们认为随着公司研发进入稳定阶段及下游新兴行业放量,公司业绩有望较快速转正。3D 视觉传感器为公司基石业务,消费级应用设备及工业级应用设备稳步打开市场。2022年 3D 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工业级应用设备及技术服务各占营收比 61.37%、27.35%、7.53%和 1.21%,公司从 3D 视觉传感器一项独大逐步转化为各项业务逐步均衡发展。2022 年 3D 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工业级应用设备、技术服务和其他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8.53%、27.53%、65.95%、49.80%和 37.90%,综合毛利率43.63%,公司 2020 年开始 3D 视觉传感器和工业级应用设备毛利率略有下行主要是由于宏观环境影响,其中消费级应用设备毛利率下降的比较明显我们认为和细分行业景气度有关系,预计未来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和 AI 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公司各项毛利率将趋于稳定。公司毛利率水平稳定,净利率亏损逐步缩窄,公司盈利转正在即。公司自 2019 年起毛利率水平稳定在 50%左右,由于下游客户、研发投入、股权激励等原因,净利率仍为负,2022 年净利率为-89.83%,随着公司下游新兴产业的拓宽、公司费率稳定,公司盈利在即。2022 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156.39%,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8.14%、40.74%、108.73%和-11.22%,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高企,主要系 3D 视觉感知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持续的高研发支出赋予了公司硬核的实力,随着公司在机器人、3D 打印等新兴领域的放量,公司将实现正盈利。公司研发费用高企,研发人员占比高,具备技术深厚护城河。基于创始人的技术背景,公司搭建了一支以光学测量为基础,芯片设计、算法等多学科交叉的研发团队,具备行业技术领先优势。2022 年研发费用率为 108.73%,截至 2022 年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共 1495 个(其中发明专利 847 个),软件著作权 94 个;累计获得专利 640 个(其中发明专利 254 个),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 94 个。截至 2022 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共计 592人,占总员工人数的 59.62%,公司有博士 48 名(含 18 名博士后),国家级人才计划 1名、广东省珠江人才 7 名、各类深圳市高层次人才 17 名;研发人员数量 592 名,占比约 60%。投资亮点:奥比中光为国内领先的 3D 视觉感知整体技术方案提供商。公司自 2013 年成立起,就致力于在万物互联时代为智能终端打造“机器之眼”,是国内率先开展 3D 视觉感知技术系统性研发,自主研发一系列深度引擎数字芯片及多种专用感光模拟芯片并实现 3D 视觉传感器产业化应用的少数企业之一,也是全球少数几家全面布局六大 3D 视觉感知技术的公司,产品布局 3D 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多款产品销量已过百万,全球合作客户已超 1000 家。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全领域技术布局,护城河深厚。横向来看,公司以全领域技术布局作为路线布局,研发涵盖了结构光、iToF、双目、dToF、Lidar和工业三维测量六大 3D 视觉感知技术,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协同发展。纵向来看,公司以全栈式技术研发为牵引,从底层技术到上层不同应用场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设计、芯片设计、光学系统、软件开发、应用算法和量产等技术,基本覆盖了从产品研发到产品量产的全周期流程,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原有下游客户稳固,人形机器人与 3D 打印等新兴产业再赋能。公司下游客户遍布生物识别、AIOT、消费电子、工业三维测量等领域,其中服务机器人、刷脸支付、智能门锁等客户合作深入且稳定。新兴产业中人形机器人厂商中优必选、宇树、小米等都采用了 3D 视觉方案,未来有望与多家厂商合作,机器人身上采用的机器人视觉方案相比工业视觉对应用算法和深度引擎芯片等要求较高,公司硬核实力蓄势待发。此外,公司针对 3D 打印中扫描建模和实时检测打印过程中单层模型的精度问题提供了手持 3D 扫描仪和激光轮廓仪等产品,目前已和 3D 打印设备领域营收第一梯队的客户创想三维形成战略合作,有望快速放量。

  国内 3D 感知技术龙头企业,致力于在万物互联时代为智能终端打造“机器人之眼”。公司成立于 2013 年,于 2022 年在科创板上市,是国内率先开展 3D 视觉感知技术系统性研发,自主研发一系列深度引擎数字芯片及多种专用感光模拟芯片并实现 3D 视觉传感器产业化应用的少数企业之一,是市场上为数不多能够提供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3D 视觉感知产品的企业,也是全球少数几家全面布局六大 3D 视觉感知技术的公司。成立之初公司主要是做 3D 视觉传感器研发销售,2019 年-2020 年,公司逐步打开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应用设备市场,目前已在生物识别、AIoT、消费电子等多领域商业化。

  公司主要营业业务有 3D 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产品矩阵丰富。

  目前业务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板块:1)3D 视觉传感器:包括单目/双目结构光相机、TOF 相机、智能相机、雷达相机及各类模组;2)消费级设备:消费级设备是公司基于 3D 传感器技术的自然延伸,推出的代表产品主要有 Z1 刷脸支付终端、T1-Lite 刷脸支付终端和智能视力检测仪、3D 体感一体机等;3)工业级设备:公司面向工业级应用,提供高精度、数字化的工业三维测量设备,目前已推出三维光学扫描测量、三维全场应变测量、三维光学弯管测量等工业级应用设备及应用软件。

  公司产品已在生物识别、AIoT、消费电子、工业三维测量等领域实现了商业应用。公司致力于将 3D 视觉感知产品应用于“衣、食、住、行、工、娱、医”等领域,在生物识别领域,通过在线下支付终端、智能锁/门禁等设备上搭载 3D 视觉传感器能实现更安全、更精准的 3D 刷脸支付和解锁;在 AIoT 领域,3D 视觉传感器能被搭载在 3D 空间扫描设备、服务型机器人、AR/VR 设备等终端上以实现传统 2D 相机没办法实现的功能,例如三维重建、避障导航等;在工业三维测量领域,3D 视觉感知技术能被用来实现微米级的工业扫描、工业检测等功能。未来,3D 视觉感知技术将不断探索下游应用,落地到无人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3D 打印等更丰富的应用领域中。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实际控制人为黄源浩先生,子公司布局完善。截至 2023 年 Q1,实际控制人为创始人黄源浩先生,持股票比例为 27.23%;第二大股东系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持股票比例为 12.21%;珠海奥比中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系公司员工持股平台,持股票比例为 5.60%。公司参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大多与 3D 视觉感知技术的研发销售相关,如:深圳奥芯负责传感器研发,上海奥诚负责芯片研发,奥锐达负责汽车激光雷达的相关这类的产品研发与销售,新拓三维负责工业领域 3D 检测设备和软件的研发与销售等。公司始终深耕于 3D 视觉感知技术,横向纵向一并打造全栈式 3D 视觉平台型企业。

  公司净利润亏损幅度连年缩窄,盈利在即。2018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10 亿元,2019 年增长至 5.97 亿元,给业绩带来较大贡献的主要是生物识别(人脸支付、银联支付等)和AloT(扫地、餐饮等服务机器人)板块,2020 年-2022 年在大环境波动影响下,营收分别为 2.59 亿元、4.74 亿元和 3.50 亿元。目前公司仍处于发展前期,研发费用仍处于投入初期较高,公司净利润仍处于亏损期间,在 2020-2022 年宏观大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亏损连年缩小,我们认为随着公司研发进入稳定阶段及下游新兴行业放量,公司业绩有望较快速转正。

  3D 视觉传感器为公司基石业务,消费级应用设备及工业级应用设备稳步打开市场。

  2022年 3D 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工业级应用设备及技术服务各占营收比 61.37%、27.35%、7.53%和 1.21%,公司从 3D 视觉传感器一项独大逐步转化为各项业务逐步均衡发展。2022 年 3D 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工业级应用设备、技术服务和其他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8.53%、27.53%、65.95%、49.80%和 37.90%,综合毛利率43.63%,公司 2020 年开始 3D 视觉传感器和工业级应用设备毛利率略有下行主要是由于宏观环境影响,其中消费级应用设备毛利率下降的比较明显我们认为和细分行业景气度有关系,预计未来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和 AI 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公司各项毛利率将趋于稳定。

  公司毛利率水平稳定,净利率亏损逐步缩窄,公司盈利转正在即。公司自 2019 年起毛利率水平稳定在 50%左右,由于下游客户、研发投入、股权激励等原因,净利率仍为负,2022 年净利率为-89.83%,随着公司下游新兴产业的拓宽、公司费率稳定,公司盈利在即。2022 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156.39%,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8.14%、40.74%、108.73%和-11.22%,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高企,主要系 3D 视觉感知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持续的高研发支出赋予了公司硬核的实力,随着公司在机器人、3D 打印等新兴领域的放量,公司将实现正盈利。

  公司研发费用高企,研发人员占比高,具备技术深厚护城河。基于创始人的技术背景,公司搭建了一支以光学测量为基础,芯片设计、算法等多学科交叉的研发团队,具备行业技术领先优势。2022 年研发费用率为 108.73%,截至 2022 年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共 1495 个(其中发明专利 847 个),软件著作权 94 个;累计获得专利 640 个(其中发明专利 254 个),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 94 个。截至 2022 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共计 592人,占总员工人数的 59.62%,公司有博士 48 名(含 18 名博士后),国家级人才计划 1名、广东省珠江人才 7 名、各类深圳市高层次人才 17 名;研发人员数量 592 名,占比约 60%。

  公司自 2013 年成立起,就致力于在万物互联时代为智能终端打造“机器之眼”,是国内率先开展 3D 视觉感知技术系统性研发,自主研发一系列深度引擎数字芯片及多种专用感光模拟芯片并实现 3D 视觉传感器产业化应用的少数企业之一,也是全球少数几家全面布局六大 3D 视觉感知技术的公司,产品布局 3D 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多款产品销量已过百万,全球合作客户已超 1000 家。

  横向来看,公司以全领域技术布局作为路线布局,研发涵盖了结构光、iToF、双目、dToF、Lidar和工业三维测量六大 3D 视觉感知技术,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协同发展。纵向来看,公司以全栈式技术研发为牵引,从底层技术到上层不同应用场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设计、芯片设计、光学系统、软件开发、应用算法和量产等技术,基本覆盖了从产品研制到产品量产的全周期流程,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

  公司下游客户遍布生物识别、AIOT、消费电子、工业三维测量等领域,其中服务机器人、刷脸支付、智能门锁等客户合作深入且稳定。新兴起的产业中人形机器人厂商中优必选、宇树、小米等都采用了 3D 视觉方案,未来有望与多家厂商合作,机器人身上采用的机器人视觉方案相比工业视觉对应用算法和深度引擎芯片等要求比较高,公司硬核实力蓄势待发。此外,公司针对 3D 打印中扫描建模和实时检测打印过程中单层模型的精度问题提供了手持 3D 扫描仪和激光轮廓仪等产品,目前已和 3D 打印设备领域营收第一梯队的客户创想三维形成战略合作,有望快速放量。